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高中語文《中國建筑之特征》功課題目,由智康網小編整理并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智康網高考作文頻道,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較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較好較實用的文章!
課前預習
積土成山
1.基礎字詞
。1)識讀字音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
埋怨(mán)埋葬(mái)翹起(qiào)翹首以盼(qiáo)
點綴(zhuì)輟學(chuò)廈門(xià)高樓大廈(shà)
角色(jué)鳳毛麟角(jiǎo)門檻(kǎn)直欄橫檻(jiàn)
哺育(bǔ)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獨特•獨到
獨特:獨有的、特別的。
獨到:與眾不同的(多指好的)。
發(fā)掘•發(fā)現
發(fā)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發(fā)現: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guī)律。
遵守•遵循
遵守:依照規(guī)定行動,不違背。
遵循:遵照。
特征•特性•特色
特征:專指獨特的征象或標志,即具有代表性的、能象征整體的、容易辨認的特點。指具體的,特別是外表的或形式上的居多,指抽象的較少。
特性:專指內在的特殊的性質,一般指物品的性能、性質。
特色:專指獨特的風格、格調、樣子或情景等。是顯而易見的特點。指具體的居多,指抽象的較少?捎糜跁嬲Z中。
(4)理解詞義
抱廈:圍繞廳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廂:廂房,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房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替木:聯系檁與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斜撐或杠桿作用。
額枋:檐柱之間的聯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
墁:用磚、石等鋪地面。
瓦當:銅瓦的頭部,上面多有裝飾性的文字、圖案。
垂脊:從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鳥獸形裝飾構件。
正脊:屋頂前后兩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頂較高處。
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指很受歡迎。
大同小異:大體相同,略有差異。
2.文學常識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縣人。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華大學教授,融會古今,學貫中西,一生留下眾多的學術著作,其中不僅涉及中國建筑史、古建筑保護、城市規(guī)劃、建筑創(chuàng)作和建筑教育等學術領域,而且廣泛涉及建筑美學領域。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較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著有《清式營造則例》、____________等。
答案: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學家《中國建筑史》
3.經典句段
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點撥:這句話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系。
運用這“文法”的規(guī)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點撥:“文法”和“詞匯”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筑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筑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詞語使用極為準確,給人以無比的美感。
4.標點符號
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
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
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chuàng)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
點撥:頓號表示句子內部并列詞語之間很小的停頓。如果并列短語中還有并列詞語,大的用逗號,小的用頓號。同時并列詞語中如果有連詞“和”“與”“同”“或”“或者”等就不用頓號。
5.句子活用
。1)把下面的長句變?yōu)槎叹洹?/p>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
參考答案:不同的民族,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
。2)根據下面的文字,給“‘詞匯’和‘文法’”下定義。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
參考答案:“詞匯”和“文法”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
問題導引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提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較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哪九點?
提示:(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ㄈ┲粒ㄎ澹┱f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粒ň牛┙榻B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較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較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3.文中體現的中國建筑“特征”的外延是什么?
提示:梁思成并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為中國創(chuàng)造新建筑”的宏偉事業(yè)。在這篇小論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而是將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系。并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辯證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涵,可從中感受到梁思成作為一代建筑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課堂互動
1.師: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生: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較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2.生:老師,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師: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筑怎樣砍削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
3.生: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生: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4.生:老師,梁思成的建筑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師:梁思成的建筑美學思想,帶有中國建筑師的典型群體特征,主要表現在:
立基于強烈的民族文化復興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審美意識;
以“體形環(huán)境”為內核,追求社會、歷史和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精神;
兼收并蓄的藝術態(tài)度;
以辯證統(tǒng)一觀念為特征的系統(tǒng)美學思想。
以上由智康網高考語文頻道為您精心整理提供,更多高考語文復習資料內容盡在智康網,希望對您的高考語文復習準備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