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期中診斷悄悄的來了,物理科目的知識你是否準備完善,有信心應對此次考核?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上海婁山中學2018年上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診斷試題”看看往年試題了解一下出題方式和考察方向,再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吧!
上海婁山中學2018年上學期八年級物理期中診斷試題
考生注意:
1.本試題物理部分含五個大題。
2.答題時,考生務必按答題要求在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紙,本試題上答題一律無效。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
1.如圖1,一名正常新生嬰兒的質量約為
A.0.035千克 B.0. 35千克
C.3.5千克 D.35千克
2.先進個發(fā)現(xiàn)擺的等時性原理的科學家是
A. 伽利略 B. 牛頓 C. 愛因斯坦 D. 阿基米德
3.關于物體的質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一塊冰融化成水后,體積變小了,質量也相應的變小了
B. 一塊木塊分別放在空氣和水中,在水中的木塊質量比在空氣中的大
C. 不同的物體質量一定是不同的
D. 質量的大小與物體形狀無關
4.一般來說大禮堂或者電影院的墻壁會做成凸凹不平的像蜂窩似的,這是為了
A. 減弱聲波的反射 B. 提高聲音的音調
C. 增強聲音的響度 D. 僅是為了裝飾
5.如圖2所示中的四幅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圖中,城市某些路段兩旁的透明板墻是為了美觀,不能起到減弱噪聲的作用
B. 乙圖中,敲鼓時用力越大,所發(fā)聲音的音調越高
C. 丙圖中,隨著向外不斷抽氣,正在發(fā)聲的手機鈴聲越來越大
D. 丁圖中,蒙住雙眼的同學能辨別周圍同學的聲音,是因為不同人聲音的音色不同
6.在“研究音調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某同學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若要研究音調與琴弦粗細的關系,他應該選擇的琴弦是
A. 琴弦的材料,粗細相同,松緊程度不同
B. 琴弦的粗細,松緊程度相同,材料不同
C. 琴弦的材料,松緊程度相同,粗細不同
D. 琴弦的材料,粗細,松緊程度均不同
7. 如圖4所示,屬于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是
8.如圖5所示,屬于光的折射現(xiàn)象的是
9.光射到水和空氣的界面時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
A. EO為入射光線 B. 折射角的大小為60°
C. BF為水和空氣的界面 D. AD的右側為空氣
10. 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用到一些科學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運用相同科學研究方法的是
(1)單擺的擺動周期與哪些因素有關
(2)用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線
(3)研究不同介質對光的折射本領
(4)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A.(1)與(3) B. (2)與(4) C. (2)與(3) D. (1)與(4)
二、填空題(每空1分,第19題每空2分,共29分)
11.較新的蘋果手機iPhone X的機身厚度為7.7 (1) ,質量為174 (2) 。(填寫單位)
12.物體所含 (3) 的多少叫質量,質量是物體的一種 (4) 。(選填、“屬性”或“特性”)。在SI制中,質量的單位是 (5) ,長寧區(qū)某校一探究小組研究了從太空帶回的種子(密閉在容器里),并成功培育發(fā)芽,長成果實。從太空到地球,種子的質量 (6)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13.隆隆的雷聲使人感到震耳欲聾,沙沙的細雨須側耳傾聽。這是由于聲音的響度不同,它是由聲源振動的___(7)___決定的;不同種類的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很容易區(qū)別,主要是聲音的____(8)___不同;演奏家能通過鋼琴演奏美妙的樂曲,主要是聲音的音調不同,由于發(fā)聲體振動的____(9)____不同。
14. 課堂上物理老師敲擊音叉時,同學們聽到聲音的時候發(fā)現(xiàn)音叉將小球彈開(如圖7),說明發(fā)聲的音叉在 (10) ,引起音叉周圍空氣的振動以 (11) 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如圖8所示的交通標志牌,它通過在 (12)處減弱噪聲。
15.如圖9所示,這是2018年1月31日的超級月亮,是152年一遇的超級天文奇觀,當晚據(jù)說有血月和藍月輪番登場,更有月全食來相助,三大奇觀大飽眼福。月全食現(xiàn)象是由于光在 (13) 中沿直線傳播而形成的。光在玻璃、空氣、水這三種介質中傳播時,在 (14) 中的傳播速度較大,其數(shù)值近似為 (15)米/秒。
16.如圖10,王芳同學身高1.6m,站在平面鏡前2m處,她的像到鏡面的距離為 (16) m,像高為 (17) m;若她向平面鏡前進0.5m,則她和鏡中像之間距離 (18) m;若將一塊和鏡面一樣大的木板放在鏡子后面1m處,這時她 (19)(選填“仍能”或“不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像。
17.如圖11所示,當入射光線跟平面鏡的夾角是60°時,反射角為 (20)°,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了 (21) °;若保持入射光線的位置不變,使平面鏡繞入射點轉過10°時,反射光線的傳播方向將轉過 (22)°。
18.如圖12所示的透鏡中屬于凸透鏡的是 (23) ,有少數(shù)游客在山上游玩時將純凈水瓶仍在山上,這樣做可能引起山林火災。這是因為盛有水的水瓶就相當于一個 (24)透鏡。晴天強太陽光照射它時,它對光線有 (25) 作用,從而使局部溫度過高,引起枯葉著火。
19.為了研究平面鏡所成像大小的特點,小明同學分別將物體A、B置于玻璃板前,然后用與A、B完全相同的物體A¢、B¢尋找像的位置,如圖13(a)、(b)所示。接著,他改變A到玻璃板的距離,重復上述實驗,如圖13(c)、(d)所示。觀察到A¢總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請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1)分析比較圖13(a)或(b)及相關實驗結果可得:平面鏡成像中,
(26) 。
(2)分析比較圖13(a)和(c)和(d)及相關實驗結果可得: (27) 。
三、作圖題(每題4分,共16分)
20.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畫出圖14中入射光線AO,并標出入射角及度數(shù)。
21.如圖15所示,完成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的折射光線。
22.根據(jù)平面鏡的成像規(guī)律,請在圖16中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A’B’。
23.如圖17所示,根據(jù)光路圖,填上合適的透鏡。
四、題(第24題4分,第25題5分,共9分)
24. 馬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兩車相撞了,小明在看到兩車相撞后,2秒鐘后聽到了汽車相撞的聲音,求小明距事故地點的距離?(v空氣=340米/秒)
25.利用聲吶探測海深時,是利用回聲的原理。如圖18所示,當探測船到達探測海面時,由船上的發(fā)聲儀器發(fā)出聲音,在6S后,接收到回聲,請求出此處海的深度?(v海水=1500米/秒)
五、實驗題(每空1分,第30題(23)(24)空每空2分,共26分)
26.如圖19所示的刻度尺,他的量程是 (1) ,較小分度值是 (2) 。所測物體的長度是 (3) 厘米。為了提高測量的準確程度,可通過 (4) (填序號)的方法,減小測量的誤差(選填:① 選用較小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②選用量程更大的刻度尺;③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7.如圖20所示,甲、乙 為一位同學用打點計時器時打出的兩條紙帶中的一段。
(1)打點計時器每隔 (5) 秒在紙帶上打一個點。
(2)在圖20甲中,從A點到E點的時間為 (6) 秒;在圖20乙中,從A點到C點的時間與從C點到E點的時間 (7) (填:“相同”或“不同”);比較圖甲乙兩條紙帶打點情況, (8) 紙帶拉得快。
28.如圖21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找來的兩支蠟燭大小應 (9) (選填“相同”或“不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目的是 (10) 。
(2)為便于觀察,該實驗較好在 (11) 的環(huán)境中進行(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
(3)使點燃的蠟燭在某一位置,測出物體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發(fā)現(xiàn)兩者相等,即可得出實驗結論:“平面鏡成像時,像到平面鏡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你認為這種方法 (12) (選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13) 。
(4)如果在圖中蠟燭像的位置上放一張白紙板,直接觀察白紙,則白紙板上 (14) (選填:“有”或“沒有”)蠟燭的像。
29.某物理學習小組在研究凸透鏡的焦距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選擇如圖22所示的四個透鏡進行探究(其中A、B和C、D分別是兩組形狀相同的凸透鏡,它們分別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為了探究“凸透鏡的焦距大小與透鏡材料的關系”,小組同學應選擇圖中 (15) 做實驗(選填字母)。
(2)另一小組選擇了A、C兩個透鏡做實驗,說明他們在探究“凸透鏡的焦距跟
(16) 的關系”。小組同學讓一束與主光軸平行的光,分別經(jīng)過兩凸透鏡后會聚于焦點處,如圖23所示。比較兩次實驗的現(xiàn)象,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當 (17) ,凸透鏡表面越凸,凸透鏡的焦距越 (18) 。
(3)本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采用了 (19) 的科學方法。
30. 某小組同學為了探究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的傳播情況。進行了如圖24所示的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分別填入表一、表二、表三中。
(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或3 (或表二中的4、5或6或表三中的7、8或9)中的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 (20) 。
(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和3(或表二中的4、5和6)中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它介質時, (21) 。
(3)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與7、2與8、1與9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光的折射現(xiàn)象也遵循光路 (22) 的規(guī)律。
(4)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或3 (或表二中的4、5或6)中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光從 (23)
(5)小王同學在(4)實驗步驟的基礎上繼續(xù)實驗,發(fā)現(xiàn)了如圖25所示的實驗現(xiàn)象,并在此基礎上對折射光線的變化趨勢進行了合理的猜測:當繼續(xù)增大入射角時,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象會是以下選項中的 (24) 項。
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