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剛剛拿到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錄取通知書的小楊即將開始他的高一生活。
與學長們不同的是,他拿到的不再是傳統(tǒng)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而是更加新穎的北京版教材。兩種教材較大的區(qū)別是,以前為人所熟知的一些名篇比如魯迅的《阿Q正傳》沒有出現(xiàn)在課本中,而金庸的《雪山飛狐》則被編列在教學參考書單里。與此同時,新教材的部分內容也廣為社會各界所知。其中,"《雪山飛狐》替《阿Q正傳》"、"金庸替魯迅"的說法在網(wǎng)上迅速流傳,激起網(wǎng)民熱議。來自網(wǎng)上的調查顯示,對金庸作品入選中學課本,有23.6%的網(wǎng)民認為"少有是好事",同時也有16.38%的人認為是"壞事,會教壞下一代的",而將近49%的網(wǎng)民則表示"很難說,關鍵在于老師怎么講"。
《雪山飛狐》與《阿Q正傳》
"根據(jù)教育部推進課程改革的統(tǒng)一部署,今年北京市教委根據(jù)一定的地方特色,在多家出版社提供的教材中選擇了較符合教育部課程標準的教材。"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李奕告訴《瞭望》新聞周刊。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等九個區(qū)縣將要使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替換原有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新教材中有一半左右的課文與以前的人教版不同。據(jù)了解,北京版語文課本較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增加了很多中外當代文學的新內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賈平凹的《秦腔》等文學作品被選入教材。不少膾炙人口的外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卡夫卡的《變形記》等也進入了教材。而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數(shù)量則相對減少!队|龍說趙太后》《六國論》《過秦論》《病梅館記》《石鐘山記》《五人墓碑記》《伶官傳序》《項脊軒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
新版教材中令人關注的是《雪山飛狐》進入教學參考書部分,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作為編委之一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孔慶東就是一位知名的"金庸迷",他開設的選修課《金庸研究》在北大堂堂爆滿。但是,此次《雪山飛狐》入選,其原因還不是孔慶東的力薦,而是主編的拍板。北京四中特級語文教師、北京市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主編顧德希推薦了《雪山飛狐》作為孩子拓展閱讀的書目,較后被確定下來
不過,《雪山飛狐》入教參,其原因是否真的是編委中的"金迷"們個人喜好的結果?北京版語文編寫組成員、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特級教師薛川東介紹說,選擇《雪山飛狐》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參考書目的多樣性,引導孩子在課下積極閱讀。"這也是為了貫徹教育部新課程改革以孩子為本的理念,促進教材內容的多樣化,以供孩子進行選擇。"一些編委還認為,金庸作品貼近孩子,在中孩子中擁有很大的讀者群。因此,這樣的改變也體現(xiàn)了以孩子為本的教改理念。
孔慶東堅決否認了"金庸取代魯迅"之說:"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薛川東老師介紹,《阿Q正傳》落選的真正原因是其篇幅過長,進入課本只能節(jié)選,而刪節(jié)則會破壞原文的整體性。另外一個原因是與孩子的接受程度有關。編寫小組特地對魯迅的幾篇文章作了調研,進入中學課堂聽課,看到底好教不好教。較后放棄了《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雖然經典、但同時也"不好消化"的名篇,很大程度上是考慮了孩子們的感受。
在采訪中,編委們一再強調,"魯迅被取代"的說法并不真實,在北京版語文教材中,仍然保留了魯迅的六篇作品。"因此,即使《雪山飛狐》取代《阿Q正傳》的說法勉強成立,也不能說金庸取代了魯迅。"
。
課程改革以人為本
"教材變動的趨勢或者說指導思想是使教材具有時代性,更貼近孩子自己的生活,同時抓住前沿的東西。而且更加具有選擇性,目的是培養(yǎng)多元化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高中學員的需求。"李奕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時代性和選擇性是這次課改的核心目標與指導方針。"北京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的語文教材樣本,都比較好地契合了這一目標,因此較后建議市教委,9個區(qū)縣采用北京版,9個區(qū)縣繼續(xù)采用人教版。"
據(jù)北京出版社介紹,北京版高中語文課本全套分為五本必修和四本選修,還有自由選修。參加高考想讀大學的孩子必須要學完四本選修。在這套教材的推薦選修課部分,收入了一篇《新鮮的網(wǎng)絡語言》。這篇文章的入選,可以說是新課程改革"時代性"的集中體現(xiàn)。這篇文章的入選曾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一些編寫人員看來,網(wǎng)絡語言的確有自己的缺點,不嚴密,缺少高雅的色彩。"但是,這種新鮮事物誰也阻擋不了,它隨時在產生和更新之中,我們選入這篇《新鮮的網(wǎng)絡語言》,也是表一個態(tài)——時代在發(fā)展,新的語文現(xiàn)象層出不窮,我們必然要面對。"
從這個意義上,《雪山飛狐》替下《阿Q正傳》是一個更具有象征意義的命題。事實上,更多人看到的是這一事件傳遞出來的信息。
"選金庸還是選魯迅,很大程度上是個表面的問題",一位教育相關人士在采訪中指出,"甚至選北京版還是選人教版作教材,也是一個相對不重要的問題。因為所有版本的課本都是同一個基礎上搭建起來的大廈,這個基礎就是教育部審定的新課程標準。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較重要的不是課文的變化,也不是出版社的變化,而是課程標準的變化,是整個培養(yǎng)目標、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根本性變化。時代性的課文,時代性的功課功課,其背后體現(xiàn)的都是新課程標準中滲透的以孩子發(fā)展為本的根本理念。"
新課標之"新",較突出體現(xiàn)在課堂要求上。原教學大綱中,側重對孩子基礎知識的硬性要求。根據(jù)對某一知識點的重要程度,將所有知識點分為"了解"、"掌握"、"應用"三個級別。新課程標準廢除了原有大綱中硬性要求的方式,代之以"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個層次。以新入選的《許三觀賣血記》為例,如果按舊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將是"了解余華作品"、"掌握小說中的敘事文體"、"應用某具體寫作方法"。但在北京版教材中,按照新課程標準,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是"感知小說內容"、"領悟作者對生命循環(huán)的有意味的表達方式"和"體驗文章流露出來的人情美"。行文當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思路躍然紙上。
接受采訪的相關人士普遍認為,新課程標準與舊課程大綱對比非常明顯。原有的"教學大綱"只重視知識方面的教育與灌輸,難以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能力;而且內容多年不變,難以與時代接軌;容易鼓勵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難以令孩子喜歡。相比之下,新課程標準更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即通過教師引導下的孩子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重視與時代接軌;重視提供多樣性的教學,滿足不同稟賦的孩子的不同層次的需求;新課程標準內在地要求教師靈活掌握,實施生動的、多樣的教學,改善教學關系,使課堂變得更加吸引孩子。
教育部啟動課程改革
"北京市的課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多方協(xié)調參與的一次重大改革。"李奕介紹說,北京的課改并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受訪的相關人士稱,陳舊的課文內容、過于硬性的課程要求和死板的教學方法,是制約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三大因素,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對象。"我國基礎教育本來在發(fā)展中國家是很強的,但是教材和課程安排過于死板,成為基礎教育的瓶頸。比如教學中更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很多老師都是照本宣科,導致孩子死讀書,在增加孩子負擔的同時并沒有綜合素質。這些弊病越來越與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不相吻合。"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的一位資深相關人士告訴《瞭望》新聞周刊。
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2001年教育部出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由教育部提供給本刊的這份《綱要》指出,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孩子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孩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孩子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綱要》的基礎上,教育部組織相關人士組出臺了新課程標準。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由各家出版社組織教材編寫。教育部采取"一綱多本"的政策,即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統(tǒng)一以教育部新課程標準為基礎,自行選擇課本。2007年1月,北京市啟動課程改革。經市教委組織相關人士組審議,認為北京版課本富有時代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基本上體現(xiàn)了教育部《綱要》和新課標的內涵。北京版課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了今年新學期的高中課堂。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教材選用的權力完全下放?"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教育部采取了若干措施,規(guī)范各地高中課本的審定。比如,建立教材編寫的核準制度,教材編寫者應根據(jù)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向教育部申報,經資格核準通過后,方可編寫。除經教育部授權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外,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課程的教材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地方教材須經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教材審查實行編審分離。這些措施助力了國家對教材編寫、審查和流通的監(jiān)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