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讀后感
2017-06-27 07:37:51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較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較為通行。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祭十二郎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祭十二郎文》知識點大匯總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一)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自主欣賞”欄目下的第二篇文章。是韓愈在貞元十九年(803年)為悼念他的侄子韓老成而寫的一篇“銜哀致誠”的祭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蘇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觀止》在評論《祭十二郎文》時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祭文中千年絕唱。”(清?吳楚才、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八)它被稱為祭文中的千古絕唱,影響深遠。
讀《出師表》讓我感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無奈,實為諸葛亮為君盡忠的無奈誓言!蛾惽楸怼分械睦蠲苓M退兩難、狼狽不堪之境,實讓人同情!蛾惽楸怼穼崬闉橛H盡孝的真實謊言。這兩篇文章沒有給我太多感動,也許有人會說“你是不忠不孝”,不過還好,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讓我成了一個“友”人。這篇文章沒有前兩篇文章里或告誡、命令,或乞求、小心伺候的語氣,而是神情恍惚、語無倫次、自言自語的絮叨,沒有那么多對仗、排比、夸張、比喻等修辭,沒有華麗的鋪陳、曼妙的轉身、巧妙的點睛、有力的收束,只有樸素的語言,用它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悲戚憂懼。
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讀完此文,我有許多感觸。首先,叔侄間的骨肉親情讓我感動。作者很小就失去了父親,依靠哥哥嫂嫂撫養(yǎng)長大,幼小的韓愈與老成在孤苦伶仃中相依為命、情同手足,“未嘗一日相離也”,彼此成了對方生命中較重要的一部分。順風順水中的親情固然讓人艷羨,但大風大浪中的相依更讓我們動容。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作為“兩世一身,形單影只”的他們,更明白雙方對于彼此的意義所在。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后文“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的悔恨,這種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怎能不令人動容?
其次,聽聞侄子突然病死的噩耗后,作者那種神情恍惚之態(tài)著實讓我心痛。韓愈本以為他和侄子都還年輕,指望著將來生活穩(wěn)定后,再接他來同住,多么美好的心愿。但世事無常,沒想到韓老成會突然病死。聞此噩耗,作者壓根不相信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因為不可能長者、衰者存全而少者、強者夭歿?那種意外、震驚之情不言而喻。作者連用三個“乎”字,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這種質疑的語氣。由于驚疑、悲痛而神志恍惚,他感覺像是做夢一般,待稍稍冷靜一些后,仍然覺得老成之死的消息是誤傳,“非其真耶”。這種感情其實我們都能理解,至親至愛的人毫無征兆地離去了,這是誰都無法接受的。然而,作者較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卻得到了現實較無情的印證。天意難料,理不可推,韓愈這種強烈的不愿意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情感表露無遺,此種恍惚之態(tài)讓人心痛不已。
再者,文中宦海人生的感慨也讓人噓唏。韓愈十九歲來到京城謀生,二十五歲后在朝廷和地方任職,本想在汴州輔佐董丞相后,可以和侄子一家人團聚了?墒牵诙甓┫嗨懒,他只能離開汴州。貞元十五年(799年)秋,韓愈“佐戎徐州”,可是貞元十六年五月,他又被迫離開徐州,四處飄蕩“以求斗斛之祿”。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仕途上的坎坎坷坷,使他身心俱疲,這種宦海人生的深沉感慨讓人噓唏不已。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文章結束了,但作者徹骨鉆心的悲痛卻永無盡期,留給我的觸動綿綿延續(xù)。我相信四處漂泊的韓愈時刻都在心底向侄子許下“團圓”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事業(yè)穩(wěn)定、不再漂泊的那一天,可以盡享天倫之樂。但“天者誠難測”、“壽者不可知”,大家都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預料的“風云”,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老成走了,帶著團聚的夢走了留給韓愈的是永無償還的心情。
有一些人,有一些事,當他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無法體會他們的重要性。當我們能體會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走遠。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所以,讓我們珍惜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悔于心。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二)
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被稱為是祭文的千古絕唱,影響深遠,不管我們對此文的情感的評價如何,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悲從中生。
在學習《祭十二郎文》的時候,讀了幾遍都不能搞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知道是一篇有關祭祀的文章,就更加迷惑了,對于祭祀我更是不清楚,但是我感覺的到那是一份深深的濃濃的情義,一份沉甸甸哀思!
《祭十二郎文》是用古文化運動提倡的樸素語言講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誰也不知道老成之死打開了韓愈多少年的往事,也許是想用這些過往來祭奠老成,以表哀思。追憶一起走過的歲月,懷念叔侄深情。與現代葬禮中所應用的祭文有著很大的不同。祭文原本偏重于抒發(fā)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yè)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則主要記家,嵤拢憩F自己與逝者的密切關系,抒寫無法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真摯情誼。
韓愈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為稱頌逝者,而是在傾訴自己的哀悼之情,寄托哀思。強調了與作者與老成的骨肉親情關系,雖為叔侄,但情同手足。老成先逝,子女尚幼,人丁少有,在那個注重門庭家道時代,韓愈分外悲痛。老成之死讓僅存的一點點希望失掉了一般。《祭十二郎文》并沒有按照祭文的固定格式去寫,而是一種自由化的寫作形式,表達了一種刻骨銘心的痛,如同作者與逝者的對話,邊訴邊泣,陳述著悲痛、悔恨、自責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通感的手法更容易使讀者深刻體會、產生共鳴。
這篇祭文感情力量強烈,能深刻的感染讀者,跟作者高超的用詞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全文是用散文語句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應運而生,感情真摯,長短不一,錯落有序,朗朗上口。全文依照感情的需要,靈活的運用疑問、感嘆、陳述等句式;反復、重疊、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一種作者與逝者面對面談話的形式,頻繁使用“汝”、“你”等人稱代詞,比較親切,似乎逝者能聽到作者的聲音,顯得特別真切。全文形成了一種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氣勢和溫馨感情氛圍,使此文如同有了一支無形的手,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心。
其實韓愈的這篇文章,韓愈的傷痛告訴我們一個非,F實,非常普遍,看似平常的道理:那就是不珍惜眼前擁有的人和事物,待逝去(逝去)之后才知道悔恨,抱怨。我們讀到了韓愈的很多遺憾,很多愧疚,很多自責……其實很多人都會在一件事情過去之后或某個親朋好友逝去之后,后悔莫及,悔不當初啊!所以啊,請不要忽視眼前的人和正在做的事,認真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把遺憾降低到較小。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三)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傳統(tǒng)祭文的常規(guī)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稱頌死者的內容,而傾訴自己痛失至親的真情實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文章共分為個部分。
先進部分寫收到侄子死訊時的驚詫悲痛,并聯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時與嫂子相依為命的凄苦經歷更覺得痛不欲生。在這里寫出了兩人幼年時同病相憐的悲慘經歷。
第二部分些韓愈到京城后便與侄子兩地分離,本以為都還年輕,日后相聚的日子還長,沒想到竟然天人兩隔了。他寫道“我與汝俱年少,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言辭中充滿對年少輕離別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體早衰,卻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哀,同時也為自己性命將短暫的跡象感到憂慮。
第三部分,韓愈寫出了侄子沒有受到王兄的蔭庇,感嘆命運的不公但又無可阻撓不能改變。自己日益衰老,卻不知能否把后代養(yǎng)育成人,“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感嘆命運造化的無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滿無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憶起侄子曾經說起病痛,但他卻沒能重視,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確,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絲絲的安慰。言語中充滿追悔卻不能彌補的遺憾。
較后一部分,作者自責對死者疏于照顧,使得抱憾終身,唯有養(yǎng)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動力,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遺憾又是對死者的告慰,“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一句也在告誡世人,要珍惜眼前擁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四)
因為自己看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但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這封祭文是一個什么內容,于是直接看了被人翻譯過來的文字,讀過了之后,的感覺是很“震驚”!
作者很想把對亡者的思念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因為亡者已逝,而抒于筆端又是作者覺得較合適的表達方式,畢竟陰陽兩隔。他開始回憶,回憶與亡者一起生活相處的歲月,在那過往的幾十年中,有太多遺憾,有太多未能共同完成的事情,他總以為還有機會去彌補那些遺憾之事,可一切來的如此突然,讓作者猶如感受著切膚一樣的痛。
從共同經歷的流離顛沛的生活,到彼此可以自食其力;從天真爛漫的童年,到而立之年的滄桑,作者在其中包含了對彼此共同相聚時光的渴望,及對未能完成這個想法的難過。似乎作者的思想中包含著憂郁的情緒,而帶著這樣的情緒去回味亡者及彼此一起時的情形,讓作者更加無法面對亡者的離開,痛苦之余,他懷著對亡者的思念,尋覓著亡者遺留在世上的遺物,而亡者的孩子則是作者首先想到的,亡者未能將孩子撫養(yǎng)成人,于是作者便將所有的遺憾與錯失,轉而想彌補在孩子身上。
盡管作者知道亡者逝去的事實不能改變,但是依舊責難著自己,從亡者生病到較終的離開,作者都沒能在身邊,甚至連亡者入殮時都未能趕回。因為情真所以從文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寫實手法,讓讀者看了都仿佛融入了意境,“不能撫摸你的遺體,不曾靠近你的棺材”可見作者內心的痛苦。亡者的離開讓作者的人生從此改變,讓作者重新審視自己!
在經歷人生百態(tài)后,不惑之年的作者,已身心憔悴,有了告老還鄉(xiāng)的打算,而亡者的兒女與自己的兒女都年歲還小,于是將孩子們培養(yǎng)成人就成為了作者的心愿,也是作者對亡者的慰藉!從形影不離的生活到天各一方的歲月,盡管亡者已不能再相見,但是回到曾經一起生活的家鄉(xiāng),回到一起曾經留下美好記憶的地方,是作者的生存想法。liluxue86.com
通篇文字寫實感很強烈,通過這些文字,似乎形成了一個流動的畫面,在腦海里,在意識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可以如此的真摯,同時也感嘆作者的敏感情懷。當彼此陰陽相隔之時,想說的,想做的都不會再有一絲機會,所以這也提醒我們活在世上的人,要珍惜彼此,珍惜身邊的人,因為生活無常,人生無法預測。。。。。。。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五)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沒看題目,讀完這段文章,不禁潸然淚下,天天看技術文章看多了,天天E文用的多了,感覺到這個社會的無聊,枯燥和乏味,感覺到自己和一臺機器沒什么兩樣。讀到這段開頭,“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實在不知,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韓愈前輩,居然是如此的凄涼身世,雖萬乘之公相,又有何歡?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悲歡離合的故事,我們的韓愈前輩,雖然較后官拜監(jiān)察御史,其經歷也是這樣的充滿坎坷,整日里東奔西走,也不過是為了斗斛之祿而已。在想想我們現在的工作,也不過是為了一點工資而拚命的勞累奔作,養(yǎng)家糊口而已。幾千年了,雖然制度幾經變更,但是整個社會的本質卻一點卻沒有絲毫的改變。不同的是,韓前輩為了天命之君,而我們則是為了資本家而已,名號變更,城頭變換太陽旗,實質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韓前輩此時亦不過40,但已經是一個牙齒搖動的老人了,看來韓家的人比較短命,可能還真的有家族病的原因。天下較悲哀的事情莫過于老年喪子,雖然12郎是韓前輩的侄子,但一同長大的背景,可能更像一個朋友或者兒子吧?以年老之人,給年輕的后輩送終,天下之不幸,亦不過如此了。
遙想父輩兄弟三人,大伯父年56過世,二伯父年52過世,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我這個家族也算是不長壽的了。父親大人今年61周歲,兄弟姐妹6人在世者,唯父親一人而已。雖有三子在膝,但能親身奉養(yǎng)的,也只有大哥一人而已,二哥在沈陽,我在北京,實在是不能盡一點孝道,枉讀了11年的圣賢書,卻還是做了一個不孝之人。且以父親61周歲的年紀,仍然堅持要去城里打工,實在是兒子們的悲哀吧?
早就想接父親來北京一聚,可是怕以父親的年紀,從南方到北京水土不服,而且城里緊張的工作氛圍,實在不是一個適合養(yǎng)老的地方。不認識人,講話不通,雖然能夠接過來,但實在怕父親住在這里像做牢的感覺一樣。但實在是應該請一段時間的假期,帶父親游玩一下這個北京城了。希望父親的身體安康吧。
生活就是這樣吧,有機會的時候,認為反正時間很長,也用不著著急,但其實人生一世,旦夕禍福,誰又能預料呢?
以父親61周歲高齡,現在吃飯都已經有流涎的感覺,且已經耳背,如果旦夕之間有什么事情,豈不是我的一大憾事?如韓前輩一樣,等到失去了親人的時候再后悔,實在不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韓前輩的文章實在是發(fā)于心,盡于情,沒有一點矯揉造作之情,娓娓道來,讓人不覺動容,行文至此,小草亦不能勝其哀。
我認為,這么動情的文章,不能在課本里面讀到,實在是我人生教育的一大缺憾。不過或許也有一定的道理,沒有一定的人生經歷,實在是難以讀懂這篇文章吧?當年我讀朱老先生的《背影》初讀之亦覺平常,不見有何動容之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覺朱老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在用自己的心來描述的吧?
我也已年近3旬,未有子息,尚與父母遙望南北之雁,愈發(fā)覺得自己的不義不孝。今讀到前輩的文章,雖前輩早已身歿,但文章猶在,雖相隔幾千年,但猶能人共此情。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六)
俠骨柔情是英雄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殿堂里,韓愈是一顆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卓異不僅僅體現在文采上,他的為人處事、政績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感佩。
以文章而論,他和柳宗元并列人“唐宋八大家”,同為唐末 “古文運動”的先驅,很早就被視為一代宗師;以政績而論,他在京則力諫禁止佛骨入京,在外則愛民恤下,美名傳傾于一方;以品行而論,他的清廉耿介、鞠躬盡瘁,在一言一行之中無不體現得明明白白?傊,韓愈給人的印象,就如他大部分的文章一樣,端正,嚴肅,深沉。因此,對于他的文章,我從來都是持著一種理性的贊美,而不會有任何出于感性的欣賞―直到我讀完這篇《祭十二郎文》。
原來出身于世家的韓愈竟然也會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長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4歲就失去母愛的韓愈撫養(yǎng)成人,韓愈對她的感情也充滿了游子般的孺慕,一同長大的侄兒便成了實際上的手足。在后來的世事滄桑、宦海沉浮中,想必他對長嫂一家人充滿了深情眷念,在他因為上疏諫止佛骨被貶滴潮州之際,十二郎的兒子韓湘干里迢迢地趕來護送。“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為了百姓蒼生敢于直犯天顏的錚錚鐵骨,在親人面前卻禁不住柔腸百轉,淚水清然。十二郎的逝世,使韓愈如折手足,肝腸寸斷,一貫的端然嚴正、肅穆矜持,猛然之間被如潮的悲痛沖得無影無蹤。
這字里行間的椎心泣血使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韓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祭十二郎文》讀后感!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
QQ掃一掃您將獲得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