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媽媽問孩子:“你今天在家做了什么呀?”
孩子看了一眼媽媽,回答:“玩玩具。”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孩子在一天當中可能會經(jīng)歷吃飯、玩玩具、睡午覺、跟奶奶出去散步等事情……但是,孩子不可能像念“流水賬”一樣回答你的問題,一是因為他可能想不起來了,二是這樣真的很無聊!
但是當我們從細節(jié)處向孩子發(fā)問,他的回答很可能會不一樣。
媽媽:“寶寶今天有沒有玩積木?”
孩子:“有!我建了一個城堡!”(如果孩子回答沒有,那可以問他玩了哪些玩具)
媽媽:“你建了一個城堡啊?里面能住人么?”
“可以住人!小狗、小貓也能住里面”……
聊到具體的玩具、游戲話題,孩子的話匣子便被打開了,孩子還有可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說得比你預期的還要多,因為他覺得自己遇到“知己”了!
對話四 ? 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很多媽媽和孩子聊天,喜歡把自己的觀念意識強加給孩子,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灌輸“教育思想”的機會。
例如,媽媽煮了胡蘿卜給孩子吃。
孩子不愿意吃,說:“我不要吃胡蘿卜。”
“怎么能這樣?胡蘿卜是多好的菜呀……”
如果媽媽忽略孩子不愿意吃胡蘿卜的原因,一味地給孩子講吃胡蘿卜有哪些好處,估計講到菜都涼了,孩子也不愿意吃。
這時不妨問問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吃胡蘿卜呢?”
孩子回答:“因為它臭!”
當媽的這時應該明白了,孩子不喜歡胡蘿卜,僅僅是因為覺得它的味道有點怪而已。
“哦!原來是這樣!媽媽下次用玉米炒,味道就會甜很多了,你到時候再嘗一下好不好?”(關(guān)注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聽聽孩子的心聲,這樣溝通不僅能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還能解決孩子不愛吃胡蘿卜的問題,這可比我們費半天口舌講“胡蘿卜的N種好處”要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