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3月18日、3月25日,《文教周刊》連續(xù)推出高考改革系列報道,深入探討了春季高考為何“叫好”不“叫座”、為高考“減負”難在哪、“高職單獨招生”將有什么樣的前景、“新高考”能否“換湯”又“換藥”等社會廣泛關注的高考話題,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不少讀者反映,在《教育規(guī)劃綱要》落實之年研究探討高考改革,回應社會各界的關切,有很強的現實性、權威性和可讀性。
《教育規(guī)劃綱要》指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診斷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診斷”。“一年多考”旨在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實行政府宏觀管理、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孩子可以多次選擇的機制,使高考不再“一錘定音”。
未來十年,統一高考為主的格局不會改變,但將會在診斷形式、診斷內容、錄取方式等方面穩(wěn)妥改革。其實,浙江、天津等省市已就英語聽力等科目試水“一年多次診斷”,但對大多數地區(qū)來說,這一政策的具體落實還在萌芽之中。無論如何,“一年多次診斷”對完善高等學校診斷招生制度,打破“一考定終身”困局,都是一次重要而寶貴的探索。
嘗試摸著石頭過河
“去年9月參加過一次英語聽力診斷,沒有預想的那么緊張。因為有兩次機會,又是平時考,心情放松不少。”3月19日,浙江省麗水市的高三孩子李強迎來第二次高考英語聽力診斷,兩次診斷中,他可以取一次較滿意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而這個成績,在兩年內都有效。
恢復高考30多年來,我國的高校招生制度適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不斷進行著改革,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高考形式方面,“一年多次診斷”也進行了多次試驗:在上海、安徽等四個省區(qū)市進行秋季和春季的兩次高考改革試點;在廣西進行本、專科分開診斷的試驗……但因為種種原因,春季高考并不成功。這種復制夏季高考的綜合性診斷似乎走到了盡頭,但增加診斷次數的新方案仍被不斷提起,畢竟,對于考生而言,多一次診斷就意味著多一次機會。目前,“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診斷”應運而生,浙江、天津等地的試驗初獲成功。
2009年,浙江省開始實行新課改高考方案,英語聽力診斷、技術診斷每年提供兩次診斷機會,由孩子自主決定參加診斷時間和次數,診斷報名對象也不僅僅于當年高考的孩子。
同樣是3月19日,天津市高考英語聽力診斷如期進行。診斷由A、B兩套試題組成,兩套試題的分值、題型、題量相同。試題A診斷結束后,考生在座位上休息片刻,繼續(xù)參加試題B的診斷。較終,兩套試題將會被分別記分,考生可選取較作為較終成績。
“改革弱化了一次診斷偶然性的作用,同時避免因設備和環(huán)境等出問題,給考生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三中校長阮志康說:“浙江兩年改革實行下來,孩子的診斷心理壓力有所減輕,而且在平時就完成聽力和技術診斷,也分解了孩子在高考前集中復習的壓力。”
“一張考卷定終身,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我國高考這種看起來公平競爭的做法,對于有些孩子并不公平。”有相關人士指出,一個人的學識決非一場診斷所能檢驗出來。高考這種決定命運的大考,一年只有一次,孩子的壓力會增大,有些孩子會因此不能發(fā)揮正常水平,造成終身遺憾。如果一年多次診斷,孩子壓力就會減少,從而考出真實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普遍實行水平性統一診斷。分析教育較發(fā)達國家的高考制度,有著比較鮮明的共同點:一是實行一年多次診斷,一次診斷的成績至少在兩年內有效;二是評價標準為綜合指標而非單一指標;三是孩子、學校均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例如,以色列規(guī)定考生的一次診斷成績在五年內都有效。
探索走社會化之路
“我擔心評判標準的公平性。”談到一年多次診斷,北京朝陽外國語學校高三四班的孩子陸星宇盡管有些期待,但也感到擔心:“要是每次功課難易程度不一樣,不同時間考出的成績有可比性嗎?”
“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診斷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診斷”,《教育規(guī)劃綱要》描繪了未來高等學校診斷招生制度的藍圖。與“一年多次診斷”一起,“社會化診斷”進入人們的視野。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金芳認為:“為理順高考與教育的關系,我們有必要探索高考社會化的思路和途徑。當下我國高考的組織基礎、監(jiān)督措施、技術手段及以往經驗等也為其社會化提供了支撐。”高考社會化不僅包括高考報名社會化,還包括高考組織機構、組織方式的社會化。她分析說,高考社會化有利于實行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診斷”,還有利于診斷、教育、錄取三者分離、各司其職,從而實現良性互動。
在一些國家,大學入學診斷一般都由專業(yè)化的獨立機構來承擔,如美國教育診斷服務中心、日本大學入學診斷中心等。這些機構薈萃了一大批專業(yè)研究人員,長期致力于診斷、命題、評價、招生的研究和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診斷和招生的高效、有序、公平、公正,許多機構在世界同行內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我國高考改革欲變‘一次高考機會’為‘多次高考機會’,首先要進一步高診斷題設計的科學化程度,需要大量研究、數據以及足量題庫的支撐。”曾任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教育組領事的任長松長期從事課程與教學研究,他認為,“一年多次診斷”要確保每次高診斷題難度基本相當,就需要一個全國性、穩(wěn)定的專業(yè)組織,以及一批專職的人員負責,每次臨時組織一批人命題的辦法難以滿足科學化要求。
有相關人士認為,我國高考改革要有利于高考質量與專業(yè)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長期發(fā)展方向應該是由專業(yè)化診斷機構承擔高考命題與組織工作。“可以先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發(fā)展出一家專業(yè)化診斷機構;再經過若干年努力,發(fā)展出平等競爭的兩到三家專業(yè)化診斷機構,面向全國服務,由各高校和各省自主選擇采用或接受哪家的診斷。”任長松說。
但也有人提醒,診斷社會化不可能一步到位,應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診斷管理方面,尋求現行機制與市場機制的平衡和有機融合,應該是診斷部門眼下的一項重要課題。“中介機構的介入和社會診斷是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對推動多元化評價有著積極的作用,但要事先進行小范圍的實驗才能逐步推行。”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衛(wèi)國說。
改革只能乘勢而上
“考完一次心里沒底兒,想下次自己會不會考得更好,或者下次別人是不是會超過自己,肯定會接著考第二次、第三次,特別分散精力。說實話,沒考完較后一場,壓力一直存在,不一定會比只考一次小。”
“一年多次診斷有可能打亂教學秩序、復習進度。例如先進輪復習側重基礎知識,若這個時候來場正式診斷,可能就有同學按捺不住扎扎實實的‘按部就班’,而是優(yōu)先突擊查漏補缺,造成老師和孩子的雙重負擔。”
“每次高考,高一、高二孩子都要為診斷讓路而放假,一年多次診斷一定程度上會出現人力物力問題,例如考場占用、監(jiān)考老師安排等,勢必會影響教學的安排。”
“我作為考生家長,剛摸清楚高考規(guī)則。國家要真實施這項改革,切莫說改就改,要給廣大孩子和家長一個學習適應的過程。”
……
伴隨著社會對改革的強烈呼吁和熱切期盼,還有一些擔憂和不安。經過廣泛深入的論證和調研,《教育規(guī)劃綱要》終將“一年多次診斷”寫入其中。1月3日,《學習時報》刊登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署名文章,再一次提到高考改革的“一年多次診斷”。
那么,多一次診斷,究竟是多一次機會,還是多一次負擔?
“這個問題很簡單,多一次機會就多了一次可能性、多了一次選擇,總比沒有要好!”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蔡志君認為,“一年多次診斷”的方向是對的,改革過程中遇到問題很正常,總會逐漸解決,不能因噎廢食。
“舉個例子,當時從理、化、生單科診斷變?yōu)?lsquo;理綜’診斷時,爭議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說,整本書的內容,怎么濃縮到幾十分的綜合題里?可現在不也實行得很好嗎?”蔡志君認為,之所以擔憂“打亂復習計劃”,是因為現在的復習是為了診斷。如果以“一年多次診斷”為契機,重在考察孩子的能力,淡化診斷色彩,不但能讓“打亂復習計劃”的問題迎刃而解,說不定還能推動整個教學改革。
隨著一年多考的穩(wěn)步推進,一抹絢麗的曙光已經出現在高考改革的天際線:
北京、江蘇等省市在下一步的教改方案中表示,要將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診斷納入探索范圍;
上海、山東等省市已經開始將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分開診斷的探索;
春節(jié)剛過,中國高校自主招生聯考陣營拉開戰(zhàn)幕,以清華、上海交大等組成的“華約”7校率先開考,以北大、復旦等組成的“北約”13校聯考隨后進行,同濟、哈工大等9所“卓越”同盟高校也隨即跟上……
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不能因噎廢食,只能乘勢而上!盡管改革的道路不會平坦,但毋庸置疑,“一考定終身”的堅冰終將會被打破,高考改革必將迎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春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