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請選擇城市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北京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步入高中之后,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雖然屬于文科,但是人人拿優(yōu)異還是很難做到的,它不像數(shù)學一樣有“死”答案,考驗的是大家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靈活運用,歷史大家不要忙著刷題,建議同學們先把知識點背的滾瓜爛熟之后再做題進行鞏固。下面是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淼?/span>北京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可以給各位同學帶來幫助,加油!
高中歷史(必修2)
一、古代中國經(jīng)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
耕作方式的變革: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
其中,鐵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農業(yè)經(jīng)濟的基本特點——小農經(jīng)濟:
①以家庭為生產(chǎn)、生活單位;
②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生產(chǎn)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
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yè)生產(chǎn)的基本模式。
【優(yōu)秀世界的古代手工業(yè)】
冶金業(yè)
青銅器:商周時代,進入繁榮時期。
鐵器: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逐步推廣;東漢時期,杜詩發(fā)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煉鋼:春秋晚期,中國已能制造鋼劍。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明的灌鋼法,使鋼的產(chǎn)量和質量大大提高。16世紀以前,中國的煉鋼技術一直保持先進地位。
制瓷業(yè)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商朝工匠燒制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產(chǎn)的是青瓷,后來又燒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tǒng)。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鎮(zhèn)瓷窯,到元代發(fā)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是全國的“瓷都”,明代的官窯燒制的瓷器質量較好,尤以宣德年間的青花瓷較好。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多種彩瓷。清代還發(fā)明了琺瑯彩,色彩鮮艷,效果如同油畫。
紡織業(yè)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養(yǎng)蠶織綢的國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絲綢之路開通后,絲綢外銷的數(shù)量激增。明清時期,絲織業(yè)的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yè)中心,明清兩代都在那里設有官局,專門生產(chǎn)供宮廷消費的絲織品。
【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
西漢“開關梁”后,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官府設有專職官員市令或市長進行管理。
唐代長安城內有坊、市之分。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唐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那時還出現(xiàn)了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的柜坊(我國較早銀行雛形)和類似后世的匯票的飛錢。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
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
南宋時,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國庫財富重要來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yè)大都會,杭州是南方較大的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中心,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先進大港。
明清時期,在全國各地,涌現(xiàn)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shù)較多、實力較強的是徽商(南方)和晉商(北方)。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
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強調該政策。 重農抑商的含義:重視農業(yè),抑制工商業(yè)發(fā)展。
重農抑商的影響:阻礙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鞏固了自然經(jīng)濟。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影響:
①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②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以發(fā)展生產(chǎn)力,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另外學而思愛智康的老師還為大家精心整理了:
北京高考史地政復習要點總結
助你效率翻倍!取得優(yōu)異成績!
點擊領取資料完整版:https://jinshuju.net/f/R3Ft3F
部分資料截圖如下:
資料附贈: 中國先進批歷史治水名人名單12位
水利部公布先進批“歷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別是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軾、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李儀祉。
水利部公布先進批“歷史治水名人”
1.大禹治水
禹,相傳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稱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譽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為夏王朝的開創(chuàng)奠定了基礎。
2.李冰修建都江堰
李冰(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李冰修建都江堰充分體現(xiàn)了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理念,通過工程合理布局,以較小的工程量成功解決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3.蘇軾:治水實踐、撰寫水利著述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不僅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相關人士。他曾在杭州、湖州、揚州等多地做官,因地制宜,科學治水。
4.孫叔敖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孫叔,河南淮濱縣期思鎮(zhèn)人,曾任楚國令尹,春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國較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今壽縣一帶成為楚國的糧倉,清代學者顧祖禹稱芍陂為“淮南田賦之本”。
5.西門豹
西門豹(生卒年不詳),姓西門、名豹,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水利家和政治家。西門豹治水秉持科學精神,充分考慮漳水多泥沙的特性,遵循河流規(guī)律并加以引導利用,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6.王景
王景(約公元30—85年),字仲通,山東即墨縣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相關人士,歷任河堤謁者、徐州刺史、廬江太守等。王景忠于熱愛的水利事業(yè),科學規(guī)劃,詳細調查,實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備而可行的治河方案并取得較好的實施效果。
7.馬臻
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薦,陜西興平人,東漢時期著名水利相關人士。馬臻在浙東平原上較早興建了具有全局意義的水利工程。鑒湖建成,全面改造了山會平原,效益巨大,流澤后世。
8.姜師度
姜師度(約公元653—723年),河北魏縣人,歷任丹陵尉、龍崗令、易州、滄州、同州等地刺史,水利成就顯著。姜師度每到一地都注重興修水利,為官一地、治水一方,有力推動了當時水利事業(yè)發(fā)展。
9.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臺人,元代杰出的科學家,尤擅長水利和天文歷算。郭守敬尊重科學、因法而治,勇于擔當奉獻,注重實地勘察,在原有水利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一生在水利事業(yè)上成就斐然。
10.潘季馴
潘季馴(公元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湖州市人,明代著名水利學家,歷任工部尚書、總理河道都御史等職。潘季馴以治水為己任,大膽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謀劃。
11.林則徐
林則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撫,晚號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治水人物。林則徐認識到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水利興廢攸關國家命運和人民生計,每到一地、治水一方。
12.李儀祉
李儀祉(公元1882-1938年),名協(xié),字儀祉,陜西省蒲城縣人,我國近代著名水利學家和水利教育家,歷任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授、陜西水利局長、華北委員會委員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以上就是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的北京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的相關內容,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歡迎撥打學而思愛智康免費電話: 更有專業(yè)的老師為大家解答相關問題!
相關推薦: